●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4-6-16]中国建筑业协会
2014/9/18 11:04:15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吴涛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国家级工法成果推广应用暨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4年6月11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级工法推广应用暨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经验交流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特别对在百忙中出席我们这次会议的住建部质量安全司范处长以及长期关心我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广应用国家级工法和推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创精品工程的先进经验为内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行业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建筑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持续发展。下面我结合本次会议主题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以推广应用国家级工法和十项新技术为重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理解其核心内涵是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1989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在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试点企业试行工法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启了工法制度试行工作。实行这一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通试点企业取得的初步经验后,建设部于1989年11月印发了《施工企业实行工法制度的试行管理办法》,并于1992年实行对第一批国家级工法评审工作。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建筑业企业取得更为长足的发展。30多年来,广大企业运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工程项目管理优秀成果发布,2476项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炼编制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其中,国家一级工法1018项,二级工法1288项,升级版170项,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就位的需要,全国各施工企业对工法的开发愈发重视,许多企业在开发、编报、国家工法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建立了内部工法管理制度,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建筑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上海建工集团、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宝冶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不同程度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工法开发、编写和应用的产、学、研体系。同时这些企业还善于科学应用工法成果,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和工程投标工作中作为“模块”巧妙选用,不但为企业赢得了市场,而且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效益。实践证明,通过工法开发、编报,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有利于推进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化和企业转型升级。
  但是也由于不少单位把工法的编制申报只限于企业升级上,致使工法的编报工作严重错位,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的企业出钱找人编写工法,还有企业出钱找申报挂靠单位等。为了纠正工法编报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推广应用力度,切实促进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住建部也正在考虑对国家级工法的管理办法进行修改,比如专家建议工法的申报上只能承认第一主编,工法的有效期可由6年改为8年,取消升级版等。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工法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的主要目的也在于,进一步加大工法及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
  当今世界高精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迅猛发展,建设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国际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国际高端市场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世界科技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开发、编报评审国家级工法的重要性,在“大项目、高技术、强业主、新要求”激烈市场竞争中科学务实的做好工法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
  首先是要把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作为企业领先的发展战略。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科技管理人才,密切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工法开发与专利申报,创新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产品,形成自有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新趋势。
  二是要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校参加、政府规划指导,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产、学、研、政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和推广力度,特别是要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项目,不断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流程,注重在建筑用材上适时加强更新换代,促进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以设立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为契机,建立行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此,建筑业企业呼声很高。去年底,我和徐会长、肖院士拜访了科技部奖励办有关领导,就中国建筑业协会设立“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进行了工作咨询、商榷。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政府审批有关规定,今后科技部奖励办不再批复全国性各类科技奖项的设立,行业认为确有必要设立的科技奖项,可提交行业协会理事会决定,报科技部奖励办备案。奖励办根据有关规定和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标准、评选程序、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做出是否具有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资格(机构)。据此,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会决定设立“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并于今年正式启动。“施工技术创新奖”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开展科学研究,施工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工法开发等有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或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是我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的最高奖项,并将作为建筑业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的重要依据。评审将本着数额限量,严格标准、公正公平、宁缺毋滥的原则。
  四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BIM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新动力。对于我们这个长期依靠投资驱动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讲,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将更为突出、更为重要。所以,当前大力推进和加强建筑企业管理横向到边与工程项目管理纵向到底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以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新技术示范工程和创精品工程为载体,着力推进建筑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离不开绿色建筑。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绿色建筑承担了这样的使命,所以极有必要将集约、节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过程。
  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如果不能将先进的绿色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的每一个细节,不能赋予建筑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绿色环保的综合效益,就不能称作是绿色建筑。我国的绿色建筑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数量每年翻一番,高于世界水平。截至到2012年底,全国共评出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7581多万平方米。其中,仅2012年一年就有38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达4094万平方米。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盛行,“绿色建造”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绿色建筑”是针对建筑产品而言,而“绿色建造”则是针对建筑产品的制造过程而言。因此,绿色建造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建筑建造模式,其利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采用绿色建筑部品和绿色建材,开展建筑的绿色施工过程,在建筑的寿命期内最终实现建筑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综合目标。“绿色建造”至少应当包括绿色规划设计、绿色建筑建材、绿色建筑技术、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则是绿色建造的关键环节,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内涵:一是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二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三是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四是通过科技和管理进步的方法,对设计产品所确定的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和完善的建议,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实现建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绿色施工本身不是具体技术,而是对工程施工提出的更高要求。围绕建设“绿色世博”的目标,上海世博园工程的建设者大力推进“绿色施工”,不但研发和采用了一系列低碳施工的技术、工艺,而且摸索出相应的施工标准、管理机制,考核体系,为建筑业绿色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9年,我会在总结推广世博会“绿色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开展了“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活动,并把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列为“鲁班奖”的必要条件。目前共有近400项工程已列入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和《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的指标要求,通过对首批及第二、三批40多项示范工程的检查验收,优良(80分以上)占97.0%,其中综合评价90分以上的占36.4%,节约成本约占总造价的0.5%,这些项目总体上体现了目前绿色施工领域的一流水平,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最近,我会又在成都中建八局承建的银泰中心召开了绿色施工现场观摩会,学习推广银泰项目五个零(工期零延误、质量零缺陷、伤亡零事故、垃圾(无机固体)零外运、用水(施工)零引用),重点是推广建筑垃圾处理的经验和做法。施工固体垃圾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5%左右。通常项目产生的固体垃圾均采取集中外运,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银泰项目部成功研制出了“建筑固体垃圾回收处理再利用系统”,实现了固体垃圾“零外运”。学习总结推广“世博”工程和银泰项目绿色施工的经验,我体会对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大启示。
  启示之一,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家知道,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其要点首先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其次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再就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上看,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是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政府和市场为双轮推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从微观上看,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运用到经济建设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建筑业是物质资源消耗大户,占全国总能耗量的三分之一,分别为钢材的5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粘土砖几乎100%。这些材料的生产需要冶炼、熔融、烧结大量的金属和非金融矿物和化工原料,因而建筑业也间接消耗了大量的矿产和土地资源。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基本国策的大环境下,建筑业首当其冲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就建筑业企业而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绿色施工就是最佳的有效途径。
  启示之二,建筑业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基于对大工业化生产二重性的反思,自从1998年循环经济概念引入国内后,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国家于2009年颁发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其地位和自身的特征来看,发展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任务更为艰巨,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首先是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建筑业不仅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也是一个基础产业、民生产业,特别是城乡建设事关人民财产和生态安全。据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建筑业从业人员4500万人,建筑企业79528家,完成总产值已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显然建筑业实施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对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建筑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建筑产品的生产形成促进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轻工、机械、仪表、纺织、电子、运输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一个部门不需要建筑产品,同时几乎所有的部门也都向建筑业提供不同的材料、设备、生活资料、知识或各种服务。据统计,仅房建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有76大类、2500多个规格、1800多个品种。
  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处理更为突显。目前,可推算建筑垃圾总量为20多亿吨,每年新产生垃圾超过3亿吨。新增垃圾的堆放将占1.5亿至2亿平方米用地。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率不足40%,而美、日、德、荷兰等国超过90%。建筑垃圾的长期堆放不仅有碍市容环境,而且会产生粉尘、污染大气和水质,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由此可见,抓好绿色施工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经验,对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有效资源节约,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可以估算,如果未来十年有50%的建筑垃圾能像中建八局银泰中心那样做到零排放,不但可以减少占地10亿㎡,而且还将节约投资500亿元以上。
  启示之三,全面推进绿色施工必须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四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用较大的篇幅对建筑产品质量、绿色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棚户区改造等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据专家预测,新型城镇化今后每年将拉动投资4至5万亿,房屋建筑开工20亿平方米以上,按照“十二五”规划,20%以上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能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建筑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不但承担着艰巨的建设任务,而且肩负着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
  首先是推进绿色施工要与发展循环经济深度结合。从广义建筑业概念看,在横向上包括各种类型工程的建设活动行为,在纵向上包括建设活动及其产品从开始谋划到寿命期结束的全过程。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产业链条长、跨度大,二是上下游企业阶段分界明显、关联密切,三是建筑产品寿命期完整。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业绿色施工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结合具有广阔的技术经济空间。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建筑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表现为“3R原则”在“3C层面”上的多维度展开。3C层面是指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小循环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中循环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大循环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大部分物质形态返回原生产部门,经处理后重新成为再生原料,例如废旧钢材、玻璃、木材、塑料、轮胎、纸张等的回收再生利用。
  二是推进绿色施工要与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绿色建造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要标准化、预制构件工厂化、施工装配机械化、土建装饰一体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特别是要加快建筑部件工厂化生产的进程,这是当前将“高能耗建筑”向“绿色建筑”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施工只有与以上“五化”紧密结合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提高项目的最佳效益。
  三是推进绿色施工要与建筑信息化建设贯通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绿色施工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以保持绿色施工与时俱进的态势。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信息化能够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只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工期、成本、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实施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绿色施工才能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四是推进绿色施工要与提升企业绿色建造能力相结合。绿色建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建筑建造模式,包括绿色规划设计、绿色建造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现场绿色施工。这就要求施工总承包企业必须具备更加全面和综合的管理能力,不仅具有相应的建筑施工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设计、采购和融资能力,而且还能统筹考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复杂要素,造就更多的高端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
  第三,全面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上面讲到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近两年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建筑产业化”等,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和2014年建筑业改革发展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一是从建筑业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有所发展,我国建筑业虽然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体上,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管理方式极为落后。我国建筑业真正有较大和长足的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到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是从建筑业的现状和发展看,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我国建筑业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进入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率先把建筑业作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产业。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及法律法规方面缺陷等因素,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长期以来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要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完成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赋予建筑业的艰巨任务,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四是认真学习、深入研讨、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深刻内涵。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近期媒体对建筑业产业现代化报道看,业内不少人误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甚至把过去的建筑工业化提法简单的套搬成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的特征及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
  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传统建筑业与现代建筑业的区别。传统建筑产业理念陈旧、墨守成规、管理粗放、缺乏投入、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先进的建造技术、信息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创新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将越来越高。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管理设立不同专业资质,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行业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和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要量化。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的指标体系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为参数,制定并反映到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产业现代化最关键的是技术和管理与经济的统一。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绝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没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优质绿色化。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面对建设“两型社会”和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2013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绿色建筑行动蓝图正式绘制完成,表明了要再说实际操作层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优质建筑产品。 
  (2)建筑部件预制装配化。建筑部件预制装配化是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和代替传统手工业和施工现场湿作业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但绝不能简单的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所以建筑业并不能照搬工业化的组织和生产方式。我们倡导建筑部件预制装配化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配件可以通过工厂化生产和通过现场机械化装配施工,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管理、精益生产、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深化设计,以向用户提交满足使用要求为目标的新型工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把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基本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才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岗前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使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综上,我们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部件工厂化生产为方式,以保障质量安全为红线,以现代项目管理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融资开发、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集成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精益化建造,实现为用户提供舒适、经济、美观、低碳、绿色和满足需求的优质建筑产品。
  总之,面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挑战,全面推进绿色施工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既是当前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科研院校,共同关注、密切合作、科学规划、务实推进,最终才能实现。
  谢谢大家!